text
stringlengths 5
2.14k
|
---|
目的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评价六味地黄胶囊治疗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方法在证候疗效评价中的可应用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预试验确定六味地黄胶囊的观察期与洗脱期,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在同一个体进行两轮试验,共有24例受试者参与试验,以患者最关心的临床症状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单病例Meta分析处理数据,以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9例完成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5例受试者符合有效标准,10例受试者符合可能有效标准,4例受试者为无效。采用t检验、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Meta分析进行试验结论外推,3种统计分析方法均证实六味地黄胶囊较安慰剂能降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P<0.01)。结论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应用于证候类中药的疗效评价,且具有可应用性及结果可靠性。 |
目的观察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30min,两组疗程共8周。观察心绞痛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并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价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57.5%)及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IB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TIB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IL-6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0.01)。结论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靠,且可明显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每次1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强督方,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评估指标(ASAS20)、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脊柱痛、全身痛及夜间痛评分,并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57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达到ASAS20的比例分别为82.75%(24例/29例)和71.43%(20例/28例)。治疗组治疗后BASDAI、BSAFI、BASMI、总体评价VAS评分、脊柱痛、全身痛及夜间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BASDAI、总体评价VAS评分、脊柱痛、全身痛及夜间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ESR、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补肾强督方联合柳氮磺吡啶能显著改善AS临床症状、降低ESR和CRP水平,且比单用柳氮磺吡啶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目的观察散瘀消银汤综合疗法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中药药浴配合NB-UVB照射、卡泊三醇软膏外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散瘀消银汤口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2、3个疗程后观察银屑病皮损面积、评定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6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42例/4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34例/4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及3个疗程后,治疗组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2个疗程后(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个别出现红斑、瘙痒症状,减少NB-UVB照射剂量后逐渐缓解。结论散瘀消银汤综合疗法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集全国18家研究中心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设计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规律调查表,将所有信息录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数据库。将患者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特点。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调查表1602份。因部分调查表证候诊断缺如,1418例证候填写完整的RA患者中,单一证候1232例占86.88%,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高共计622例,占43.86%,其他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不足证。RA患者不同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各地区RA患者均以湿热痹阻证为主要证候,湿热痹阻证在华北地区的证候分布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7.08%(137例/240例),西南地区最低为25.48%(66例/259例),西南地区以寒湿痹阻证为主要证候占32.82%(85例/259例)。各地区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病程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血两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其地域分布广,病程较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患者短。 |
目的观察阳和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亚群平衡偏移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阳和汤组各10只,模型组和阳和汤组大鼠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配合高碘饮水的方式建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模型。造模后阳和汤组予阳和汤配方颗粒(药物浓度0.5g/ml)1ml/100g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各组连续灌胃10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功能[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脾脏提取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计算Th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阳和汤组大鼠TSH明显降低,血清FT3、FT4、TPOAb、TgAb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和汤组大鼠FT4、TPOAb、TgAb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h1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Th1/Th2、Th17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Th17/Treg升高,Th2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和汤组Th1/Th2、Th17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Th17/Treg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各组大鼠Treg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大鼠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降低大鼠脾脏Th17细胞百分比及Th1/Th2、Th17/Treg值,从而改善大鼠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 |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保护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ZDF(fa/fa)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葛根芩连汤组、二甲双胍组、模型组,每组8只。8只雄性ZDF(fa/+)大鼠设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葛根芩连汤组给予葛根芩连汤13.8g/kg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300mg/kg灌胃。给药8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蛋白激酶B(Akt2)、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2(p-IRS2)、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p85、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2)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IRS-2、PI3Kp85与Akt2mRNA表达。ELISA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组FPG、FINS水平及HbA1c下降,IRS-2、PI3Kp85、Akt2、p-IRS2、p-PI3Kp85、p-Akt2蛋白表达上升,IRS-2、PI3Kp85和Akt2mRNA表达上升(P<0.05或P<0.01)。结论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提高IRS-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 |
目的探讨稳斑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稳斑汤低、中、高浓度组各5只。稳斑汤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稳斑汤4.275、8.55、17.1g/(kg·d)灌胃,空白组给予4ml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灌胃第8天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分离血清。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雷帕霉素组及稳斑汤低、中、高浓度组,每组6孔。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巨噬细胞泡沫化。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10%大鼠空白血清培养;雷帕霉素组用雷帕霉素10μl/孔(终浓度10nmol/L)培养;稳斑汤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用10%稳斑汤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200μl/孔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自噬体的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空白对照组无明显自噬体出现,模型组可见少量自噬体出现;与模型组比较,稳斑汤各浓度组与雷帕霉素组的自噬体数量均明显增加,雷帕霉素组数量更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稳斑汤各浓度组及雷帕霉素组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雷帕霉素组比较,稳斑汤高浓度组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斑汤含药血清能够上调巨噬细胞泡沫化自噬相关蛋白LC3B和Beclin1表达,促进泡沫化的巨噬细胞的自噬,从而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的进展,这可能是稳斑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
"融合传统医学、宗教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健康观点的精华,以科学养生为特色,综合以健康为目的的各种健康生活活动方式,提出""中国式健康生活方式""概念。通过解析古籍中关于健康的阐述,引证其中关于身体、心理和精神、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理念,形成具有丰富内容和鲜明特点的中国式健康生活方式。" |
分析新加坡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情况及特色,鉴于中医药在亚急性、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社区民众的广泛需求,建议我国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社区患者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明确定位,形成团队服务、长期服务、定制服务和普适服务。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 |
[正文]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会议,定于2018年8月1~5日(1日报到,2—3日会议,4—5日参观考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特邀请各级中医特色医疗名医、中医肝胆病糖尿病防治专家、民间中医、乡村中医及中医药爱好者参加会议交流学习。 |
"从科学的定义和特征出发,驳斥了中医是伪科学的谬论。通过对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描述,阐明了中医在其中的地位,指出中医是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系统科学。基于太极图和钱学森空间划分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进行了比对,认为夯实中医的科学基础需要中西医相向而行。结合训诂之法从意象、科学、哲学三个层面指出""经络为隙,腧穴为空"",揭示了经络和腧穴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实质。同时提出将汉字六书和英语构词法相结合对中医术语进行翻译,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化对中医科学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
"中医药海外中心对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与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制定科学发展策略是保证其稳定、持续运行的保障和关键。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基于中医药海外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战略布局的科学性问题、参与拓展双边多边合作问题、建设管理与特色发展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调查,提出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发展策略,具体为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布局版图、重视布局的区域合作机制、科学构建中医药海外中心的管理体系、激活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凸显各中心的独特优势以及加强外向型人才梯队建设等层面,对推动中医药海外中心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长与现代社会饮食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古籍对过食肥甘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最早描述嗜食肥甘导致脾瘅、消渴,奠定了过食肥甘致病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建立膏粱之人体弱致病的观点,之后经过魏、晋、隋、唐时期对过食肥甘致病应用范畴的拓展、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的创新实践、明清时期承上启下的推动、近现代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的促进,过食肥甘致病的内涵不断发展并成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诱发脾瘅导致糖尿病发病已成为共识。 |
热敏灸临床中存在着诸多的动态变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热敏腧穴的动态变化、热敏灸感的动态变化以及消敏灸量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动态变化表现各异,临床实践中把握这些动态现象,树立热敏灸动态观,对于艾灸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艾灸临床实践出发,介绍热敏灸动态观的临床验证,认为重视医患间的沟通交流是获得动态信息的有效途径;医生遵循个体化施灸原则的同时,应重视个体化与标准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应注重热敏灸动态观与中医学整体观之间的统一。 |
徐福松教授认为畸形精子症以湿热为标,肾虚为本。肾虚分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且湿热及肾虚常相互错杂,兼夹痰凝、气滞、血瘀,下干精室,影响精室造精而成畸形精子症。临证当辨清虚实,清热利湿时不可过用苦寒伤阳之药影响精子生发,亦适当选用甘寒益阴之品,以防湿热伤阴。补肾当分阴阳,温阳者当选用温而不燥,阳中有阴之品;阴虚者当选用滋而不腻,补肾填精之药。此外,还当注重运用活血散滞之品,以增疗效。 |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愈后具有重要意义。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体系,该理论分析了以癌毒为核心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基于""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癌毒病机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推广癌毒病机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
"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吴门医家临床中辨治便秘的的理论与学术经验。吴门医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将辛味药和润燥药配合使用,滋阴润燥而攻邪实,以治疗邪实伤阴化燥的便秘。同时还提出,""宜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忌投刚燥""等治疗便秘的原则,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证候特点,探析其各分期病因病机与水湿的关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在早期为气虚血瘀证,表现为气虚导致脾虚,运化水饮失司;气虚导致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加重血瘀,血瘀又加重气虚。在中期为气阴两虚证,表现为气阴两虚,瘀水内停;瘀水互结,更伤气阴。在晚期为阳虚水泛证,表现为肾失温煦,水饮停积;津停日久,加重血瘀。根据水湿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临床可通过""治水""论治该病。" |
目的系统评价加载口服中成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MEDLIN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11个数据库,纳入关于中成药对PCI术后终点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9项研究,共计4684例患者。PCI术后,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载口服中成药在主要终点事件[RR=0.44,95%CI(0.32,0.62),P<0.00001]、心源性死亡[RR=0.34,95%CI(0.15,0.74),P=0.00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RR=0.37,95%CI(0.24,0.58),P<0.0001]、再次血运重建[RR=0.43,95%CI(0.31,0.58),P<0.00001]、脑卒中[RR=0.50,95%CI(0.29,0.87),P=0.01]、因冠心病再住院[RR=0.59,95%CI(0.46,0.75),P<0.0001]、心力衰竭率[RR=0.30,95%CI(0.15,0.58),P=0.0003]方面具有远期疗效优势。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中成药,可能降低PCI术后冠心病患者长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开郁方中药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理气化痰开郁方中药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治疗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69.05%)(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乏力倦怠、胁肋胀痛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乏力倦怠、胁肋胀痛、纳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C及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LT及TG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理气化痰开郁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优于水飞蓟宾胶囊。 |
目的评价鼻内针刺联合自拟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患者60例,采用鼻内镜引导下针刺双侧鼻腔内迎香穴和鼻丘穴,隔日1次;同时口服益气解敏汤,每日1剂,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炎主要症状评分(TNSS)、一般活动的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鼻腔体征评分、鼻腔分泌物嗜酸细胞(EOS)计数临床指标评价。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VAS、TNSS、RQLQ、鼻腔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鼻腔分泌物EOS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针刺联合益气解敏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疗效显著,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补充或替代疗法之一。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患者临终前6个月内治疗手段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46例生存期≥6个月的原发性肺癌死亡病例,根据治疗手段将使用抗肿瘤治疗(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其中一种或联合使用)和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抗肿瘤组,单纯中医治疗患者设为单纯中医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治疗手段对患者终末期生活质量(输血率、止痛药、茶碱使用率、吸氧等)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46例患者中单纯中医组113例,抗肿瘤组133例。相比于抗肿瘤组,单纯使用中医治疗手段的输血率、升血针使用率、止痛药使用率、茶碱使用率、激素使用率、积液产生率、镇静药使用天数、止血药使用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抗肿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会增加肿瘤患者终末期支持手段的使用,而单纯中医药治疗患者终末期支持治疗的药物较少。结论单纯中医治疗能明显缓解肺癌患者临终前症状,提高患者终末期生活质量,可作为患者终末期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手段之一。 |
目的观察五皮五藤饮合四物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降糖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中药五皮五藤饮合四物汤口服,每日1剂。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评判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瘙痒面积、瘙痒频率、持续时间及抓痕、血痂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瘙痒程度、瘙痒面积、持续时间及抓痕、血痂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五皮五藤饮合四物汤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且安全性好。 |
"目的探讨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电针大肠经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方法10只野生型小鼠设为对照组,13只GFRα1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7只、针刺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以10mg/(kg·d)灌胃14天建立功能性便秘小鼠模型。造模后针刺组小鼠第1天电针小鼠左侧""天枢""和左侧""大肠俞"",第2天电针右侧两穴,每日依次交替,每次留针30min,连续5天。对照组、模型组不接受任何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检测远端结肠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Rai、络氨酸激酶受体(RET)蛋白及其mRNA表达,同时检测远端结肠组织PI3K、Akt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降低,远端结肠Rai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RET蛋白表达下调,PI3K及Akt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GDNF、Rai、RET蛋白及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3K及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针刺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主要路径。" |
目的探讨龟羚帕安丸联合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6-OHDA)腹腔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移植对照组、美多芭组和龟羚帕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5μlPBS移植,其余各组给予5μlNSCs悬液移植。同时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龟羚帕安丸0.9、1.8、3.6g/(kg·d)灌胃,美多芭组给予美多芭溶液50mg/(kg·d)灌胃,移植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4周。于移植前(0周)和灌胃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旋转圈数并计算大鼠旋转圈数差值比(K值),检测灌胃4周时各组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4周时旋转圈数及K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中药各剂量组4周时大鼠旋转圈数及K值明显低于移植对照组及美多芭组(P<0.05或P<0.01);中药中剂量组4周时大鼠旋转圈数较中药高剂量组低,K值低于中药低、高剂量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5-HT、DA、N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血清5-HT、DA、NE均显著高于美多芭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血清5-HT、DA、NE高于中药低、高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龟羚帕安丸可明显改善PD大鼠行为学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5-HT、DA、NE水平有关,以中剂量效果最好。 |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酸氟替卡松组、穴位贴敷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应用鸡卵白蛋白腹腔注射、滴鼻和雾化建立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每侧鼻孔5μl生理盐水滴鼻;穴位贴敷组大鼠在其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处贴敷0.5cm×0.5cm的膏药2h后取下;丙酸氟替卡松组大鼠每侧鼻孔丙酸氟替卡松鼻腔喷雾剂5μl滴鼻。各组大鼠均隔日1次,共7次。采用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形态,并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破坏明显,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TLR4和NF-κB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丙酸氟替卡松组和穴位贴敷组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数、TLR4和NF-κB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且穴位贴敷组较丙酸氟替卡松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能通过对大鼠鼻黏膜TLR-NF-κB通路的调节,改善鼻黏膜炎性症状,从而治疗过敏性鼻炎。" |
"目的探索单穴临床应用规律。方法电脑检索和手工查阅医学专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实践指南中使用单穴的临床类文献,构建""单穴治疗病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病症类型、病症特征、腧穴归经、腧穴部位、腧穴属性5个方面分析单穴临床应用规律。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医学专著6部,期刊论文185篇,实践指南4个。医学专著中单穴适用病症包括14个类别,342个病症;数据库论文中包括8个类别,33个病症;实践指南强推荐的针刺单穴治疗病症有腰痛、肩周炎、慢性便秘、原发性痛经4个。单穴主要治疗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消化系统病症,症较多,病较少,多为急症、痛症,即刻效应较强;单穴应用多选用阳经腧穴;基本遵循远道取穴的原则,多取四肢远端的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为多见,经外奇穴等经验用穴也较多见。结论单穴治疗在适用病症上具有""急症多,痛症多,治症多,治病少""的三多一少特点;在腧穴选取上具有""特定穴多、经验穴多、远部取穴多、局部取穴少""的三多一少特点。" |
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多属痰瘀痹阻,且久病入络、痹病必挟瘀,痰瘀痹阻是RA中晚期的重要病机,治当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治疗上强调通络为要、内外合治、综合治疗为最佳方案,且重视以脾胃为本的理念,减少内服药物对脾胃的损伤,以减轻脾胃负担、缓解RA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结合临床案例总结从""五脏一体观""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体会。认为脾失健运是小儿便秘发病的主要原因,肺气不宣、肺经有热为发病诱因,肾常虚是小儿便秘的根本,心肝功能失调是影响情志与排便习惯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应五脏兼顾,独重运脾,除传统的润法、下法外,尤重调理气机,消积运脾,五脏兼顾,内外兼调,且借助饮食、训练等外界刺激,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
"总结赵进喜对慢性肾衰竭病机、理法方药的独到见解。认为诊治慢性肾衰竭应重视分期综合干预,基于""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学说,强调化瘀散结与和胃泄浊解毒治法,重视标本兼治与调畅气机的升降出入,提出""三维护肾""治疗思路。" |
概括稳心颗粒应用于阵发性房颤(PAF)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在PAF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机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稳心颗粒对PAF具有良好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其作用机制与改善PAF心房电重构、心房结构重构、控制炎症等有关。 |
"干燥综合征多归属""燥痹""范畴,后期则继发""肺痹""""肺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散精失常,则会导致清窍、皮毛失养而干燥,后期渐及肺脏,导致肺叶不荣而痿,故""脾不散精""是贯穿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不应仅限于""燥者濡之"",而应从健脾益气、助脾散精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从脾气散精的生理特点、脾不散精与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改变的病机变化,以及临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
采取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式,以湖南高校学中医的外国本科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留学生来华学中医的原因及激励对策。结果表明,对中医的文化兴趣、入学机会多、家庭的积极影响、今后发展机会好、教育质量高是促使留学生来华学中医的重要原因。综合现有情况分析,提出亟需从加强中医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中医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医药文化在来源国的认同度、中医对外教育招生实施产业化和市场化四个方面努力,吸引和激励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中医。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 |
[正文]1985、1987、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8、199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 |
[正文]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0255-2922,CN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正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1673-6613,CN11-5511/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
"""体质可分""""体病相关""及""体质可调""是中医体质研究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大部分中医体质研究均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分别从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的角度综述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总结其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体质可分研究方面,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多针对体检人员,对兼夹体质分类的研究较少;在体病相关研究方面,常见单一疾病人群体质类型分析,多种疾病、多种结局指标及多个相似研究的系统综述类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在体质可调研究方面,已见目标、方法、结局各异的干预探索,而干预对象数量、干预周期长度、干预强度监测等问题还有待后续研究解决。" |
"天回医简中屡次出现""通天""这一概念,内容涉及五脏、五色、五行诸方面。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关条文的细致比勘,提出简文""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为《脉书·上经》全篇纲领,""通天""其内容可归纳为呼吸通天、五脏通天、五色通天、五行通天、经脉通天;认为""通天""的概念蕴含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与扁鹊医学的""五色脉诊""体系关系密切,是构建中医脉诊方法与经脉体系的理论基础。" |
在分析近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与医学背景的基础上,从学科史的角度,将近代中医教材的编写作为学科构建史上的整体性事件,从宏观上梳理其主要构建进程,并对该模式进行反思。总结近代中医教材模式的构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0至1925年期间为各自探索的早期阶段;1926至1929年期间以先后两次中医教材编辑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中医教育界对中医教材编写模式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1930年后随着汇通中西医学以整理中医学术理念的深入,近代中医教材模式得到了强化。近代中医教材模式的构建是近代中医理论嬗变的历史缩影,该模式虽尚有诸多可调整和完善的空间,但回归具体历史情境,古代与近代不应作为评价中医学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近代医家积极应对中西医对话的历史经验依然值得借鉴。 |
总结阮士怡教授基于病因,结合不同年龄段患者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等特点辨治失眠的经验。认为失眠病位在心,病理基础为肝肾不足,情志致病应重气血调节,同时不可忽略痰瘀致病在顽固性失眠中的作用;实证多采用理气和血、涤痰化瘀,虚证多采用益精填髓、滋补肝肾,根据病势轻重缓急配伍宁心镇心养心药,并重视情志与生活起居的调理。 |
"总结严世芸临床应用膏方的经验。提出在""和""理念的指导下,膏方的组方原则为补泻得宜,通补兼施,药性互制,不偏不倚;其临床思维特点为从病证出发,紧紧抓住证候的发展变化、病机转归,灵活应变;膏方的具体应用应紧扣病机,全面把握。" |
以组方配伍为依据总结张仲景方反佐药物使用规律。归纳为和阴阳寒热相佐,包括热中佐寒法、寒中佐热法、寒热相佐法;兼表里敛散并用,包括散中佐敛法、敛中佐散法;衡上下升降相因,包括升中佐降法、降中佐升法;省轻重缓急同用;全虚实补泻相施,包括补中佐泻法、泻中佐补法;调燥湿润燥相投,包括润中佐燥法、燥中佐润法;辨全局阴阳相继;和病势动静结合;服药反佐。 |
中医医案是最能体现医生学术思想与辨证论治的记录。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医案分析类文献的回顾,基于中医医案具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知识特点,以及医案全数据性、难以规范化的数据特点,从群案及个案分析研究现状出发,结合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优势,提出个案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通过对血与神关系的深入剖析,认为血与神之间不仅是单向的血对神的濡养关系,而且包含着""神化于血""和""血以蕴神""的双向关系。血清神明,血病则神损,临证清血养血以治疗神志病;神宁血安,神病则血伤,临证调神安神以治疗血病。明晰血与神的关系有助于延伸调神、补血中药的功效,并为临床神志病及血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脾与胃的发病特点,但历代医家对此句注解不一。联系《黄帝内经》解读""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认为""阳道实,阴道虚""是从脾胃阴阳相合的角度强调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而脾虚胃实易共同为病,并进一步指出脾虚胃实共同为病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
"针对血液肿瘤疾病特点,简要介绍中医古代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并结合现代血液肿瘤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从临床研究设计、盲法设计以及中医观察指标权重等方面,对血液肿瘤疾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强调血液肿瘤属于难治疾病,要体现整体疗效,需要从单一评价指标向多元化指标集成转变。在盲法设计方面,如以国际规范的血液肿瘤疗效指标为主者,在严格随机、对照情况下,可以不采用盲法;而以临床证候、症状、生存质量为主要观察指标的临床研究,必须使用盲法设计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于治疗无反应或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坚持""以人为本,治病留人""""带瘤生存""等理念,加大临床证候(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等疗效评价指标权重更能让患者临床受益。" |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将319例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161例,对照组158例。治疗组在西医二级预防基础上口服脑心通胶囊,每天2次,每次1.2g;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安慰剂胶囊。随访日期截止于2017年2月28日。主要疗效指标为再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卒中死亡;次要疗效指标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改良Rankin量表(mRS)评级0~2级构成比。结果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19天,治疗组脱落11例,对照组脱落10例。治疗组、对照组再发卒中分别为11例、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发卒中引起的死亡;治疗组、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分别为0例、1例,两组各有1例发生全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RS评级0~2级的构成比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可以提高瘀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具有较好的二级预防效果。 |
目的观察邓铁涛浴足方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血脂代谢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8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温水足浴,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邓铁涛浴足方足浴,每日1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系统功能缺损(NIHS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检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认知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及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及T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T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除对照组日间功能外,治疗后两组PSQI各因子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邓铁涛浴足方能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提高运动功能,改善血脂以及睡眠质量,且无不良反应。 |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稳定运动量、严格控制饮食及西药降糖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硫辛酸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益气通络方颗粒剂,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SCV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S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目的观察食道通结颗粒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食道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食道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模拟颗粒配合奥美拉唑胶囊口服,治疗组采用食道通结颗粒配合奥美拉唑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主要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KPS评分,治疗后评价综合疗效及内镜下疗效。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镜下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胸骨后不适和食物反流症状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升高,治疗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道通结颗粒配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食道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奥美拉唑胶囊。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固肺消积饮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采用口服生物利用度筛选和药物相似性评价筛选固肺消积饮药物有效成分,并预测疾病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并筛选核心网络图,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富集分析,获得GO功能注释结果及KEGG通路分析注释结果,并在KEGG通路分析中获得参与相关通路的候选基因及功能。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固肺消积饮的149种活性成分,与肺癌相关的246个潜在靶标;成分-靶点网络图显示1502个成分-靶点相互作用,以其中相关程度值大于8的53种成分构建核心网络图;基因富集分析提示,42个靶点参与多条通路,其中大量靶点与PI3K-AKT通路及Ca2+信号通路调控有关。结论固肺消积饮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及C2+信号通路而达到延缓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增加化疗敏感性的效果。 |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灌胃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催产素联用的方法制备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第5日开始,隔药灸组给予隔药灸神阙穴;灌胃组给予复方益母草膏溶液80g/(kg·d)灌胃,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6日。空白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0日。观察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催产素后30min内的扭体反应情况。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寻找隔药灸组与灌胃组主要差异性代谢产物和代谢通道。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灌胃组扭体潜伏期均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P<0.01);与灌胃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组筛选后得到10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鉴定了4种对分类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的羟脯氨酸、丙酮酸、L-半胱氨酸、谷氨酸的上升,涉及的代谢通路有谷胱甘肽代谢通道、氨基酸代谢通道、苯丙氨酸代谢通道。灌胃组筛选后得到12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鉴定了3种对分类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的氢化肉桂酸、硫磺酸、2-酮己二酸3的下降,涉及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通道、苯丙氨酸代谢通道。结论隔药灸神阙穴对通过谷胱甘肽代谢通道代谢的胶原蛋白类氨基酸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机制之一。 |
目的探讨芪丹复感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匹多莫德组及芪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及雾化激发制备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模型。造模后芪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芪丹复感颗粒0.324、0.162、0.081g/10g灌胃;匹多莫德组给予匹多莫德颗粒0.024g/10g灌胃;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0.1ml/10g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灌胃2周后,计算各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胃肠推进率,并测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胃肠推进率、sIgA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匹多莫德组及芪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胃肠推进率及sIgA均高于模型组(P<0.05);芪丹高、中、低剂量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丹复感颗粒可以促进呼吸道黏膜免疫低下小鼠的肠蠕动,升高肠液sIg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之一。 |
目的通过指南、标准、教材类文献梳理构建中医师辨证论治知识体系的顶层本体。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人工检索相关教材,纳入包含中医药辨证论治知识体系相关内容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辨证论治基本元素,并对其进行共现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指南22项(占52.3%),标准17项(占40.5%),规范1项(占2.4%),教材2部(占4.8%)。以辨证论治基本元素为点,点与点之间的共现关系为边,构建基于文献的辨证论治元素共现图。辨证论治基本元素及各元素间联系可形成包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效在内的4个域,53个基本元素,9类元素间联系的辨证论治知识体系顶层本体。结论辨证论治知识体系体现于中医药诊疗指南、标准和教材中,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构建包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效在内的辨证论治知识体系顶层本体的共性框架。 |
概括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病因病机为素体气血虚弱,冲任亏损,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扰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而成痹病。其本质上是本虚标实之证,夙根是气血亏耗、冲任虚损,标实则是热盛成毒、湿浊交阻。提出清热解毒、调补气血治则,据此创立专治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二四汤,其基础方为四妙勇安汤和四物汤加减。可对控制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进展、恢复部分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拓宽治疗思路。 |
古代文献多将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虚责之气血,实责之外感风寒,内生湿热,久则化瘀,治疗多以养血、益气为主;现代文献该病多责之于脾虚生湿,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湿邪为盛兼血瘀、血虚,治疗常以健脾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养血为主。认为慢性顽固性手部湿疹的辨证应以气血亏虚为主,血虚、血瘀并重,应治以养血活血、疏肝健脾。 |
中国式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不等同于养生,而是包括养生并以科学养生为其特色。从中国式健康生活方式的角度阐释中医科学养生的理念,具体的基本原则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拘一格、因人施养,天人相应、顺应四时,动静有时、形神共养。中医科学养生的先进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的民众基础及高度的社会认同是推动中国式健康生活方式的源泉和动力。 |
《伤寒杂病论》在论述失眠时除强调少阴的本证以外,也强调失眠与五脏的相关性。提出五脏皆令失眠从神论治的理论,具体治则包括,肝失眠,养血调肝、宁心安神;心失眠,清宣郁热、除烦安神;脾失眠,缓下里热、和胃安神;肺失眠,滋阴清热、润燥安神;肾失眠,交通心肾、降火安神。 |
[正文]1985、1987、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8、199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 |
[正文]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0255-2922,CN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正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1673-6613,CN11-5511/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
[正文]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 |
"[正文]医之所宝者典籍,典籍之精审者《四库》。《四库全书》是清代中期在朝廷主持下编纂的一部大型丛书,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髙度重视。《四库全书》系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故以""四库""名书。其中将医家类书籍收入子部。既往书志,包括史志在内,多将医家退之于子部末简。总纂官纪昀重视医书,认为""医虽一技,亦良命" |
[正文]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 |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理论原文的基础上,重点从五行调控、四时阴阳调控、气化调控、官能调控角度分析中医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五脏功能活动之间的整体性、动态性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的核心基础,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医五脏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 |
"科学技术的知识创新离不开工具这个要素的推动,新工具会引领并带来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分析中医学发展几千年来呈现""稳态""是因为一直缺少能够撬动中医理论的""新工具"",伴随中医学历史进程的原始身化工具需要有物化新工具来替代。认为对辨证论治的心算过程,在阐明其内在逻辑路径与技术网络关系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建立起辨证论治智能计算系统,其具体研发路径包括四诊信息的定性与半定量、中医证候的结构数据、方药与证候-症状-疾病的对应网络关系、辨证论治单元信息数量的理论计算。用物化新工具来辅助或部分替代心算身化工具,有望成为中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动力。" |
"""转胞""作为病名首见于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献资料,其症状首见于《金匮要略》。基于存世文献,对此病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源流进行梳理,明确总结《黄帝内经》中""胞""有多种含义;两汉时期转胞为妇科杂病;晋、隋、唐时期转胞为内科病证,胞指膀胱;自宋代开始""转胞""(胞转)多被""转脬""(脬转)代替;金元以降转胞分虚实,属内科病证,但女性妊娠期多见;清代转胞归类分化,一类将之归入妊娠病,另一类将之归为内科病,但女性尤其孕期多见。" |
介绍徐经世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以肝肾阴虚为本,肝失条达,肝郁脾虚,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失于输布,不能上荣头面,脏腑筋脉失于滋养,而致发病。内燥是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肝肾阴虚是病机关键。治以滋养肝肾、养阴清热之法,临床常用二至丸合一贯煎加减治疗;同时强调患者饮食总体应甘凉滋润,多进食滋阴清热生津之品。 |
介绍张伯礼教授辨治脉痹的经验。脉痹病因复杂,首以病证合参,在明晰诊断和证候的基础上,强调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谨依病机之寒热虚实,细辨兼挟之邪,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策略;注重整体而治,遣方用药常寒温并用,补疏相合,润燥兼顾,顾护中焦;强调合理调护,临证常内外合治,食养与茶饮并施。 |
目的对近5年国内外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评价,为今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资料,检索范围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及国际指南库。采用AGREEⅡ工具对纳入的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表达的明晰性、应用性、编辑的独立性及总体评价。结果共纳入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8部。国内外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在表达的明晰性领域平均得分最高,为82.29%;其次为范围和目的领域,平均得分70.95%;制定的严谨性领域平均得分52.99%;参与人员领域平均得分46.53%;编辑的独立性领域平均得分为45.31%;应用性领域平均得分最低,为44.27%。8部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的总体评价得分区间为50.00%~88.89%,其全面评估结果均为推荐。结论现有的脓毒症临床实践指南在参与人员、应用性、编辑的独立性这3个领域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今后应按照规范的指南制定方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同时也要重视指南制定后的推广及应用。 |
目的对比分析中医儿科常见病相关标准化诊疗方案的一致性。方法检索《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路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与中医儿科相关的标准化诊疗方案,采集疾病病名术语、中医诊断、证候分类、方剂等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Jaccard系数对比相同疾病的病名术语、中医诊断、证候、主方选择等方面的一致性。结果病名术语《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其他方案相似性一般(矫正后0.50~0.57),其余四类之间相似度较高(矫正后0.50~1.00)。中医诊断《中医临床路径》多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这两类方案相似性约为0.40。证候《中医临床路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三者相似度矫正后在0.57~0.68之间。主方《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中医临床路径》相似性为0.26,矫正偏倚后为0.40,其中同证同方相似性为0.62。结论五类中医儿科标准化诊疗方案在病名术语、中医诊断、证候、主方选择等方面的一致性不高,证候分类、主方选择历史差异性较大。 |
目的编制适用于小儿厌食症的症状积分调查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核心小组讨论等方法形成量表条目池,构建初始量表。对1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等方法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结果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由5个维度、28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重测系数均>0.7(P<0.01);总表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978,各条目逐条删除后对比显示,各条目均不会降低总表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分析显示28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均>0.6,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1,累积贡献率达80.09%,故而选取前4个公共因子。结论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小儿厌食症症状。 |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对消化道出血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全新的分析和总结,提出补脾气、调脏腑之枢,和少阳、调开阖之枢,调神健脑、清神明之枢,扶正攻邪、调枢通胃的治疗原则。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重视""调枢通胃""理论的运用,在止血的同时注意调节脾胃升降,临床可收良效。" |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利水方辅助治疗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患者心功能、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益气温阳利水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平均住院日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2%),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6%)高于对照组(68%)(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悸、气短、乏力及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仅气短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心悸、气短、乏力、浮肿、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NT-proBNP均明显降低,6分钟步行距离及LVEF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日及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温阳利水方辅助治疗在TAVR术后稳定病情、提高心功能、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目的评价加味升血贴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液学毒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研究设计,将13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治疗组应用加味升血贴贴脐治疗,每日1贴;同时口服利可君片模拟剂,每次3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利可君片,每次30mg,每日3次;同时予加味升血贴模拟剂,每日1贴。化疗第1天开始用药,连续治疗14天,观察期为21天。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检测血常规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体重、KP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在治疗7、14天,对照组在治疗4、7、14、21天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白细胞计数在第7、14天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1天时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1天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21天,腹胀、神疲乏力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7天食欲减退评分及治疗21天神疲乏力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7天及21天恶心呕吐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1天反酸、神疲乏力评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前后两组体重、KP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加味升血贴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液学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所致的神疲乏力、腹胀症状并且安全可靠。 |
目的探讨保肾片对冠状动脉造影围手术期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围手术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标准基础治疗+保肾片)和对照组4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标准基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h、术后72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酐(SCr)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术后24h治疗组TNF-α、IL-6、IL-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h治疗组SCr、hs-CRP、IL-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72hSCr、hs-CRP、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24hhs-CRP、TNF-α、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72hSCr、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结论保肾片在冠状动脉造影围手术期的应用能够降低术后Scr水平及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保护和修复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脏损伤。 |
目的观察定喘汤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大鼠病毒载量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利巴韦林组和定喘汤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经鼻腔接种RSVLong株病毒液方法制备RSV感染大鼠模型。造模后定喘汤组予定喘汤2g/(kg·d),利巴韦林组予利巴韦林颗粒1mg/(kg·d),正常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共7天。检测各组大鼠灌胃第3、5、7天肺组织病毒载量及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定喘汤组、利巴韦林组各时间点肺组织病毒载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3、5天外周血CD3~+水平,第5天CD4~+水平,第5、7天CD8~+水平,第7天CD4~+/CD8~+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巴韦林组第7天CD8~+水平升高,定喘汤组第5天CD4~+水平升高、第7天CD4~+/CD8~+值降低(P<0.05)。与利巴韦林组各时间点比较,定喘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第3天比较,利巴韦林组和定喘汤组第5天CD8~+水平降低,定喘汤CD3~+水平升高(P<0.05)。与本组第5天比较,利巴韦林组和定喘汤组第7天CD4~+和CD8~+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定喘汤可有效降低RSV感染大鼠肺组织病毒载量,对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 |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注射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高、低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0只。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11.88、47.52g/(kg·d)灌胃,西药组予多巴丝肼片75mg/(kg·d)灌胃,模型组、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干预8周。治疗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纹状体中α-突触核蛋白含量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中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密集,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的损伤较为严重,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中药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纹状体细胞形态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内α-突触核蛋白灰度值下降,Beclin1、LC3B灰度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α-突触核蛋白灰度值升高,中药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Beclin1和LC3B灰度值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α-突触核蛋白灰度值升高,Beclin1灰度值降低(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能通过上调纹状体神经细胞自噬活性,清除过量α-突触核蛋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目的探讨补肾聪耳方治疗药物性耳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中药组各8只。模型组和中药组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0mg/(kg·d)共14天的方法造成药物性耳聋大鼠模型。中药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补肾聪耳方2.2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4ml/(kg·d)灌胃。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并测定耳蜗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BR阈值升高,耳蜗组织JNK蛋白表达升高,而ERK1和ERK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ABR阈值降低,耳蜗组织JNK蛋白表达下调,而ERK1、ERK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补肾聪耳方可能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ABR阈值以治疗药物性耳聋。 |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研究文献,采集纳入文献处方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及功效、性味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95篇,涉及方剂114首,药物17类、115味,药物使用共1167次。使用频次前5位药物分别为丹参(74)、黄芪(60)、半夏(55)、茯苓(53)、当归(52);使用频次前3位药类分别为补虚药(299)、活血化瘀药(230)、清热药(133);药性以温性(491)和寒性(410)为主,药味以甘味(650)、苦味(548)、辛味(379)为主。对使用频次大于20的21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组药对和5组多味核心药组。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9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等为主,常用药物有甘温药黄芪,辛温药半夏,苦寒药丹参、红花。 |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神经性退行性病变,本病虚实夹杂,总属本虚标实,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痰瘀热合而为毒,故治疗应滋补肝肾以治本虚,通络解毒以解标实,调理脾胃以顾护胃气。在病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熟地平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西药毒副反应。 |
"通过训诂学方法与中医辨证,结合古今医家对该病的认识,认为胎盘植入属中医学""胞衣不下""""癥瘕""""息胞""等范畴,病位在胞宫胞脉,以脾虚为本,气虚血少与湿瘀互结为病机特点。治疗宜益气活血、湿瘀分消之法,拟方消息化癥落胞汤治验。" |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防御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与中医学理论的共通性及针灸调节多种疾病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中医阴阳失调、邪盛正衰互为因果,而针灸疗法能提高肠道细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增加某些益生菌的含量、提高其定植能力的同时降低致病菌或疾病相关菌的定植能力,从而改善多种疾病的肠道微生态。 |
张仲景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其学术代表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至今仍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所推崇和使用。鉴于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错杂病证屡见不鲜,故对张仲景遣方用药治疗各种错杂病证进行研究梳理,包括寒热错杂之表寒里热、上热中寒、上热下寒、寒热结痞、厥阴厥证,虚实错杂之气虚夹滞、气虚燥结、胃强脾弱、水血互结、产后下利,以及燥湿错杂、开合交错、阴阳交错、升降交错病证,以供临床参考。 |
"生命风貌是生命个体生命状态的呈现,其传达的内容包括身体生理的健康状态和人生价值追求。杨上善以""道生一,一分为二,阴阳和气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和衍化观为立足点,提出以""顺""为治、顺百姓之情的家国观,并主张顺时养生、保精节欲和以道怡性的养生观。杨上善对生命风貌的理解是全面立体的,是其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
"[正文]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以""生殖障碍性疾病及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研究""为主题,拟定于2018年11月在湖北省举行,届时将举办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高级论坛,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妇科专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并设""福人杯""金刚藤胶囊有奖征文活动,评选优秀学术论文。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正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1673-6613,CN11-5511/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志性文化(徽标)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知网 |
[正文]1985、1987、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8、199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 |
[正文]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北京医海林音像书店,邮政编码:100700 |
[正文]VCD光盘中医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48元,针灸方法(上下)96元,耳针疗法48元,八纲辨证48元,中医舌诊48元,中医按诊48元,腧穴疗法48元,痛经的针灸治疗48元,针灸推拿应用精选45元,实用针灸45元,中国腕踝针疗法35元诊断学导尿术和灌肠术38元,脊柱与四肢体格检查48元,骨伤科 |
虽然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但其均以人这个生命体为研究对象,存在共同的物质基础。从发展的角度看,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前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处于低级阶段。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利用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在充分认识、总结分析生命物质基础及人体生理、非生理变化规律全貌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医、西医精华与糟粕之处将被界定。届时以物质论、辩证观为指导思想的无先验知识的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面貌将会呈现出来。 |
《金匮要略》的治则思维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从治未病、调衡性治则、有序性治则、适度性治则、个体性治则、因势利导等角度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探求张仲景论治杂病的治则思维,用以指导临床。 |
"通过分析现存明代养生文献作者情况,发现明代社会""有文化""阶层的全面儒学化且产能过剩、儒学制度化又功效欠佳,是养生著述繁荣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明代知识群体将养生关联于""老老"",养生实践指向身体健康上的孝亲,养生著述指向""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孝行。另一方面,尽管明代社会重视养老,""产能过剩""的儒生阶层仍难免亲老病痛难医却束手无策,于是转而自学医药,著述养生。"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