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5
2.14k
|
---|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理论构建了一个中土翰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生理结构模式。肺开窍于鼻,六气从化中由太阴湿土所主。沈英森教授认为鼻病源于土湿胃逆、浊气填塞而致肺气不降,一气不能正常周流。据此复法组方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运中利湿、疏通一气周流道路为法,自创敏宁方,引导一气回归原路周流,常获良效。" |
总结闫慧敏教授辨证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胎黄)的临证经验。认为湿邪致病,是导致胎黄的主要病因,而无论阴黄、阳黄,湿邪均可阻滞气机,造成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本病总由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但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内生为根本原因。临证时应四诊合参,首辨阴阳,提出以大便颜色和舌苔厚薄为主要辨证依据。治疗上常以祛湿为主,兼顾寒热,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同时加强疏肝利胆之法,以治病求本。在治疗过程中既要不忘顾护正气,防药邪伤正,同时又要见微知著,既病防变,促进病情恢复。 |
对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量表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及分析,发现现行基于量表的中医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证候积分量表在统计评价方面存在弊端,且部分量表存在缺乏中医特色、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构建中医全证候量表的思路,系统、全面地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对疾病各个维度进行证候评价与记录,并引入视觉模拟评分进行量表的量化设计。 |
"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演变实质是血管由稳态走向失稳态的过程,其发生是动态的、长程的、血-脉-心-神功能异常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改变。以血管稳态与失稳态为时间轴上的切入点,以显性可见的斑块形成-易损-破裂演变轨迹作为阐述载体,结合各阶段血、脉、心、神关联病变的主次、缓急,总结基于""病-证-时""的动脉粥样硬化三期分治规律,即血管失稳态早期——斑块形成阶段,以血液-血管功能失衡为主,病变在血、在脉,治以益肾健脾、涤痰散结、调气和血;血管失稳态中期——斑块易损阶段,以血管结构失衡为主,病变主要在脉、在神,治以滋阴解毒、调和营卫、通脉调神;血管失稳态后期——斑块破裂阶段,以血管结构破坏为主,病变在血、在心,治以理气活血、益气保心。" |
"《黄帝内经》中早有""脉大坚以涩者,胀也""的论述,从血脉理论着手探究""脉胀"",认为""脉胀""从发生机制、脉象的三大特点、病位特点等方面与高血压病具有相关性。并分析风药治疗""脉胀""的思路。" |
从有代表性的中医医籍、方书中遴选出531首经典名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挖掘方剂名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经典方剂命名规律进行总结与提炼。研究表明,方剂的命名离不开药材、功效、药味、剂量、颜色、服药时间、文化等几种最为相关的命名因素,其中药材与功效是方剂命名的重中之重,对经典名方命名规律的研究可对新时期中药新药命名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
"目的评价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早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收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早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对其治疗卵巢早衰的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月经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8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相比,补肾活血中药在提高总有效率[RR=1.12,95%CI(1.03,1.21),P=0.009]、月经改善率[RR=1.15,95%CI(1.05,1.26),P=0.003]及改善症状积分[WMD=-2.55,95%CI(-3.26,-1.85),P<0.001]方面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R=0.25,95%CI=(0.12,0.53),P=0.0003]。结论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早衰安全有效,由于纳入文献质量低,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证。" |
目的观察益肾骨康方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躯体痛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第1周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每12h口服1次;第2周治疗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加益肾骨康方,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加中药安慰剂,每日1剂,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爆发痛次数、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治疗1、2周后判定临床疗效,治疗期间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00%,显效率为70.00%,对照组分别为88.00%、4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2周后NRS评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较本组治疗1周后爆发痛次数降低(P<0.0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骨康方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减轻中重度癌性躯体痛肾虚血瘀证患者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且不良反应少。 |
目的观察肺痹汤与千金苇茎汤序贯使用辅助治疗重症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重症肺血栓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56例和序贯组58例。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序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肺痹汤与千金苇茎汤序贯治疗,每日1剂,交替使用,共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频率、血气指标、血清学指标、住院时间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最终纳入统计各51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呼吸频率、血清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血栓素B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序贯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治疗前,且序贯组均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序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西药组的84.31%(P<0.05);序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西药组为5.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和西药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6±1.2)周和(7.4±1.3)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血栓栓塞患者给予肺痹汤与千金苇茎汤序贯治疗能够减轻症状,改善呼吸频率和血气指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藤梨根制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脾虚证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62例晚期结肠癌脾虚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复方藤梨根制剂口服每日1剂,同时联合XELOX或FOLFIRI方案化疗,以42天为1个疗程,治疗至出现病情进展。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包括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大便异常;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并进行其影响因素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近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生活质量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客观有效率为58.1%,临床受益率为82.3%;中医证候疗效: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生活质量疗效:显著改善10例,改善25例,稳定14例,下降13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8周,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进展生存期与既往有根治性手术、癌转移数目、内脏转移、转移脏器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癌转移数目每增多一个进展风险高5.733倍,有内脏转移比无内脏转移进展风险高10.100倍,转移的脏器每多一个进展风险增加1.680倍。结论复方藤梨根制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脾虚证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有效率高达58.1%,癌转移数目少、无内脏转移、转移脏器较少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更长。 |
目的探讨醒神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10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醒神开窍针刺方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屏气指数(BHI)。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CVR、BHI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醒神开窍针刺法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改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有关。 |
目的探讨二仙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骨细胞以5×103/孔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和二仙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孔。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含600μmol/L过氧化氢(H2O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3h诱导成骨细胞骨形成模型。正常组用空白对照血清培养,戊酸雌二醇组给予8%戊酸雌二醇含药血清培养,二仙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8%、4%、2%二仙汤含药血清培养48h,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力、钙结节生成以及骨形成蛋白2(BMP-2)和骨保护素(OPG)蛋白表达。另外以钙离子通道阻断剂Nifdipine(10μmol/L)进行干预,观察Nifdipine对H2O2刺激成骨细胞后细胞增殖、ALP活性及BMP-2、OPG蛋白表达以及Nifdipine干预下二仙汤含药血清对H2O2刺激成骨细胞后细胞增殖、ALP活性及BMP-2、OPG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ALP活性、钙结节及BMP-2表达降低(P<0.05或P<0.01)。二仙汤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活力和钙结节生成,促进BMP-2、OPG蛋白表达(P<0.05或P<0.01)。Nifdipine能提高H2O2刺激下成骨细胞BMP-2、OPG蛋白表达(P<0.05或P<0.01)。与Nifdipine组比较,二仙汤含药血清和Nifdipine合用则显著提高H2O2刺激下的成骨细胞增殖,降低BMP-2、OPG蛋白表达(P<0.01)。结论二仙汤含药血清能明显改善氧化刺激对成骨细胞骨形成的影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钙离子通道有关。 |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止痛方治疗骨转移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唑来膦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鼠乳腺癌Walker256细胞悬液3μl缓慢注射于大鼠胫骨骨髓腔内建立骨转移癌模型。于造模后第5天开始给药,唑来膦酸组给予唑来膦酸溶液于第5、7、9、12、14、16、19天腹腔注射,每次30μg/kg;中药组给予益肾活血止痛方0.5ml(浓度1.92g/ml)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0.5ml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观察各组大鼠肿瘤体积,X线摄片对骨质破坏程度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胫骨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胫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大鼠胫骨肿瘤体积及骨质破坏减少,胫骨组织OPG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RANKL、RANK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止痛方可抑制大鼠骨转移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胫骨组织OPG表达,抑制RANKL和RANK的活化有关。 |
目的探讨逍遥散防治雷公藤致急性肝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每组10只。逍遥散组大鼠造模前4天灌胃逍遥散6.75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第5天模型组和逍遥散组大鼠灌胃雷公藤水煎剂3.75g/(kg·d)连续4天,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肝脏指数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检测肝脏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值明显下降,Bax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的肝脏指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肝脏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值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逍遥散对雷公藤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控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肝脏组织Bcl-2蛋白水平和下调Bax蛋白水平、Caspase-3活性,从而改善肝细胞凋亡有关。 |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足三里穴位敏化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足三里穴位敏化相关研究文献,对其年份分布情况,试验设计(样本量、研究类型、研究方式),研究内容(敏化形式、系统疾病的敏化情况、各类敏化检测及部位分布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9篇。2007—2011年文献量处于增长状态并于2011年达到最高峰,累计文献数46篇,后5年稍有波动,文献数累计63篇。单组样本6~172例,平均40例;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71篇),其次为病例观察(17篇);研究方式以探索性为主(57篇),干预性为辅(48篇)。敏化形式涉及热敏、电敏、痛敏、压敏、化学敏、声敏、光敏,其中以热敏研究为多(82篇);涉及脾胃、肝胆、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疾病等多种系统疾病,其中以气血津液疾病研究为多(37篇);敏化部位主要集中在穴位周边(102次)。结论足三里穴敏化现象研究总体趋势呈现波动状态,在研究内容上相对单一,其试验设计和评定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 |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主要病机为阴亏津少,气阴两虚,体内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不能濡养荣润四肢百骸,从而导致干燥症状的发生。益气养阴润燥是基本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宣肺布津、滋肝润燥、补肾生津等,常用山药、白术等益气,麦冬、沙参、白芍等养阴。燥痹日久,津液亏少,停滞炼结为痰,痰瘀交阻,燥痰瘀搏结,久而化毒,形成燥毒,瘀阻络脉;治宜清热解毒,化痰通络蠲痹,常用红藤、白花蛇舌草、赤芍、牡丹皮、山慈菇、僵蚕等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
脾肾亏虚、痰瘀交阻为高尿酸血症的基本病机,脾肾同治、健脾化痰、补肾泄浊为治疗大法,辅以利湿祛瘀,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既健脾使痰湿浊毒无所生,又补肾使浊毒湿邪有所泄,以正本清源,常辅以土茯苓、粉萆薢、玉米须等利湿祛瘀。 |
梳理近年来的胰腺癌证候研究文献,结合其他恶性肿瘤证候研究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胰腺癌证候分布规律、证候与现代病理生理、证候规范化研究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胰腺癌证候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集中于证候规范化方面,其中量表的设计、术语的规范化又是重中之重。 |
十八反为中药配伍禁忌的总原则,对十八反的历史源流及在临床中的运用进行梳理,发现十八反并非绝对禁忌,合理运用还可能增效。应从药材基源、品种、炮制方法、配伍比例、剂型差异及人体差异等方面,正确认识十八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五神为人体生命的总主宰,缔结了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规则,决定了生命的生物特征和生命的存在状态。而生命的存在状态则是五神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和气化调节作用而实现的。具体体现在,经络是五神游行出入之通道,也是五神生命信号的传递通路及五神长养形体和形体充养五神的基础;而五神""神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的保障,也是经络气化调节作用的枢机。"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 |
[正文]VCD光盘中医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48元,针灸方法(上下)96元,耳针疗法48元,八纲辨证48元,中医舌诊48元,中医按诊48元,腧穴疗法48元,痛经的针灸治疗48元,针灸推拿应用精选45元,实用针灸45元,中国腕踝针疗法35元诊断学导尿术和灌肠术38元,脊柱与四肢体格检查48元,骨伤科临床常用检查方法48元 |
[正文]1985、1987、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8、199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 |
"[正文]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以""生殖障碍性疾病及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研究""为主题,拟定于2018年11月在湖北省举行,届时将举办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高级论坛,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妇科专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并设""福人杯""金刚藤胶" |
"为探讨经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在原著中的应用思路,拓展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引用""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见四肢厥逆之阳衰阴盛征象,现代医学角度为低血容量性休克。非典型应用为未见厥逆,但见""下利清谷""防四逆于未然,或见""脉沉者""急温之,均可用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等则为四逆汤之变化应用。" |
简帛医书中的十一脉系统作为经脉学的理论框架被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并在《灵枢》中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十二经脉体系。在早期经脉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医家们对于手厥阴经的认识形成与发展是整个过程中颇具争议与关键的一环。从简帛医书中的经脉入手,与《灵枢》中的手厥阴经相对比,以期厘清早期经脉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发展。 |
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隋唐时期逐步完成中国化,这时的佛教僧人不少具有高明的医术,如在中医典籍中出现的日济、文梅、谢道人、蔺道人、鉴真等,都是此时医僧的代表。此时的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非常繁盛,在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的这些涉医僧人,其行医方式几乎都为中医。同时这些僧人能出现在中医典籍中,表明当时的中医界已经认可了他们的医术和学术水平。中医文献的编者在选取相关人物时,将符合中医标准的医僧编入文献中,而排除了那些在僧史等文献中出现的有神秘色彩的涉医僧人。 |
"崩漏是中医妇科常见的月经紊乱疾病。夏桂成在古代医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构架于""心(脑)-肾-子宫轴""""心(脑)大主""之上的以心肾不交为主体、同时累及肝脾的崩漏病机,治疗上重视""心肾同调"",形成了""调周""和""调轴""统一的崩漏理论,与其""月经周期节律""理论相统一,在各年龄段的崩漏治疗中保持体例一致,同时其崩漏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高度契合。" |
"总结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疗法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认为带状疱疹发病多因人体正虚,风热毒挟损;或肝郁化火,火毒蕴积;或风寒壅遏。其病位在肝、肺,久则及肾。临床常表现为三种类型,即风热毒夹杂,以风热为主;风热毒夹杂,以毒为甚;风寒阻滞。自拟针刺处方泻热调肝方、中药内服处方柴杖解毒汤、外洗处方蓝根洗剂,运用""通元疗法"",结合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从元神论治,针药结合以使五脏安,阴阳调。" |
以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为例探索构建中医药疗效预测模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建模公式,以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临床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对患者服用中药后各节点疗效情况数据的分析构建中医药疗效评价灰色预测模型,并测试模型精度。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脏病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方程为X0(k+1)=50.409e0.0192k,精度等级为一级,精度为好,具有可信赖的预测精度。认为灰色预测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强、适应范围广和预测精度高的特点,可用于构建中医药疗效评价预测模型。 |
"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经典条文和吴棹仙、徐大椿验案,梳理中药煎服法的方法和原理,提出中药煎服法应""法随证立"",认为历代名家以中医病机病位立意,煎服法因证而设,切中病机实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肠道菌群失调是内湿致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而同样在内湿致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会出现明显紊乱。运用清热燥湿运脾法及温中燥湿运脾法可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修复失衡的肠道菌群,进而有效地扭转内湿致病局面。通过研究内湿致病机理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揭示内湿致病的本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在内湿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拓展临床疾病的诊治思路。 |
"""二阳""指阳明,即大肠与胃之脉;""卫""即防御诸邪。""二阳为卫""即阳明具有御邪作用,基于对""二阳为卫""的认识,提出卫气的防御作用与机体免疫自稳态相通,衰老所致卫气失常与其肠稳态失衡的发生密切相关。认为肾虚是衰老所致肠稳态失衡的主要因素,因卫出于下焦,应从肾论治,补阴以治形,故补肾填精法为防治老年性肠稳态失衡的主要治法,左归丸为防治衰老所致肠稳态失衡的有效方剂。" |
目的观察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1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加用复方通络饮,每日1剂,两组共治疗28天。治疗前和治疗14、28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指数),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NIHSS评分下降,BI指数升高,且在治疗14、28天时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14、28天时血清VEGF、Ang-1含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血清bFGF含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P<0.05或P<0.01)。结论复方通络饮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能与调节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
目的评价生肌象皮膏联合点状植皮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难愈性创面患者48例,随机分为生肌象皮膏组和凡士林组各24例。患者创面床准备充分后即可行点状植皮,然后生肌象皮膏组以单层生肌象皮膏纱条覆盖,凡士林组敷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再以无菌干纱布稍加压包扎。以后隔日更换生肌象皮膏纱条或凡士林纱布直至完全愈合。观察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同时在植皮后0、2、4、6、8天分别收集伤口分泌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生肌象皮膏组皮片成活率为(93.78±4.87)%,凡士林组皮片成活率为(82.37±3.19)%,两组皮片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0天时比较,两组在4、6天时TNF-α、IL-1β、TGF-β1和VEGF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凡士林组同时间比较,生肌象皮膏组在6、8天时TNF-α、IL-1β含量降低,在4、6、8天时TGF-β1、VEGF含量高于凡士林组(P<0.05)。结论生肌象皮膏联合点状植皮治疗难愈性创面可提高皮片成活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植皮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及新生上皮形成。 |
目的探讨蛇伤外敷散超微散剂辅助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超微组、普通组、对照组各30例。各组均给予抗蝮蛇蛇毒血清、抗生素、激素等西医基础治疗同时,超微组给予蛇伤外敷散超微散剂外敷,每日3次;普通组给予蛇伤外敷散普通散剂外敷,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季德胜蛇药片研末外敷,每日10余次。各组均治疗1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天检测血清磷脂酶A2(PLA2)和透明质酸酶(HAase)含量,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后判定临床疗效,记录痊愈患者痊愈时间,随访3个月观察痊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超微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普通组为76.66%,对照组为63.33%,超微组明显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5);超微组痊愈患者痊愈时间为(4.87±0.93)天,明显短于普通组的(6.48±1.04)天及对照组的(7.64±1.31)天(P<0.05)。治疗第2天各组患者血清PLA2、HAase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超微组低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超微组低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35例痊愈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蛇伤外敷散超微散剂辅助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疼痛程度,有效降低患者血清PLA2、HAase含量。 |
目的观察黄芪泽苓颗粒口服联合逐水膏脐贴辅助治疗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泽苓颗粒口服及逐水膏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检测肝功能、血氨及血清内毒素(LPS)、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彩超检查腹水深度、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平均腹水超滤治疗次数和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治疗后判断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35/4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氨和血清LPS、ET-1、NO水平降低,腹水深度和脾脏厚度亦降低,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2.5%、2.08%、4.17%、0,对照组分别为27.08%、12.5%、22.92%、4.17%,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腹水超滤治疗次数和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泽苓颗粒口服联合逐水膏脐贴辅助治疗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能够加速患者腹水消退,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
目的探讨健脾温肾方对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NCI-H460-Luci细胞皮下移植瘤术后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健脾温肾组、化疗组、对照组,每组16只。健脾温肾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健脾温肾方溶液(1.1g/ml)0.3ml/d灌胃,每日1次,干预13周;化疗组给予紫杉醇注射液15mg/kg,每隔5天腹腔注射1次,共用3次;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3ml/d灌胃,每日1次,干预13周。每周1次至术后13周,采用活体成像观察裸鼠肿瘤转移情况,分析各组术后无瘤转移生存时间;术后第6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瘤体中miR-18a-5p、miR182-5p、miR21、miR106b-5p及相关靶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重组人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体(PTEN)、P53肿瘤蛋白(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健脾温肾组、化疗组裸鼠瘤体中miR-18a-5p、miR182-5p表达降低,BRCA1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化疗组裸鼠瘤体中miR21、miR106b-5p表达亦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1)。各组裸鼠瘤体中EGFR、PTEN、TP53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温肾组和对照组无瘤转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与健脾温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温肾方在预防肺癌术后转移方面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iRNAs及相关靶基因mRNA有关。 |
目的探讨左归丸防治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左归丸组,每组6只。模型组、左归丸组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6mg/kg,每3天注射1次,构建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左归丸组在造模第1天开始给予左归丸溶液1.9g/(kg·d)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ml/(100g·d),连续8周。检测大鼠腰椎骨密度、生物力学指标及腰椎骨组织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组织蛋白酶K(CTS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mRNA表达,HE染色观察腰椎形态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骨小梁内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稀疏;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组骨小梁内骨细胞数量、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明显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压缩强度、能量吸收值、mTORC1mRNA表达及血清AKP活性降低(P<0.05);而左归丸组大鼠腰椎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压缩强度、mTORC1mRNA表达及血清AKP活性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左归丸能有效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mTORC1可能是其重要靶点。 |
目的探讨养血活血解毒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养血活血解毒方拆分为养血活血类药物和解毒类药物。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全方组、养血活血方组、解毒方组,每组20只。全方组、养血活血方组、解毒方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10.18、6.17、4.01g/(kg·d)剂量灌胃,空白组予4ml的蒸馏水灌胃,连续4天,制备含药血清。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全方组、养血活血组、解毒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佛波酯诱导细胞活化。同时加入相应药物的10%含药血清作用24h。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增殖情况、迁移情况、管腔形成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mRNA表达,检测VEGF/VEGFR通路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核因子κB(ERK/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迁移细胞数量,管腔形成数量,VEGF、VEGFR、ERK2mRNA及VEGF/VEGFR通路、EKR/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和解毒组细胞增殖,迁移细胞数量,VEGF、VEGFRmRNA表达和p-ERK1、p-EKR2、p-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全方组VEGF、p-VEGFR蛋白表达降低,且全方组细胞增殖、ERK2mRNA表达低于解毒组(P<0.05或P<0.01)。结论养血活血解毒方可通过干预ERK/NF-κB通路,调控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对银屑病血管新生的病理环节发挥治疗作用,且全方药效最佳,其养血活血组分未对内皮细胞增生环节有影响。 |
目的探讨泄浊解毒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20只。秋水仙碱组每日给予0.1mg/ml秋水仙碱混悬液2ml灌胃,泄浊解毒方高、低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含生药量24.7、6.175g/L的泄浊解毒方中药混悬液2ml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灌胃10天,每天1次。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灌胃第4天采用单尿酸钠晶体溶液注射大鼠右后侧膝关节制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5、10、24、48、72h测量大鼠膝关节肿胀度,计算关节肿胀指数。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各时间点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10、24、48、72h秋水仙碱组及泄浊解毒方低、高剂量组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减小(P<0.01)。与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比较,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造模10、24、48、72h膝关节肿胀指数均减小(P<0.01)。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及泄浊解毒方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均降低(P<0.01);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低于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P<0.01)。结论泄浊解毒方能显著减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膝关节肿胀,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降低血清IL-1β、TNF-α、MMP-3含量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对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的干预作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和Embase,筛选中药干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动物实验研究,制定资料提取表并提取资料,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并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包括Lennon评分及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研究对象为Lewis大鼠或SD大鼠或C57BL/6小鼠,均为随机对照研究,但偏倚风险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可改善模型动物Lennon评分[SMD=-1.75,95%CI(-2.54,-0.96),P<0.0001],可降低血清AchR-Ab[SMD=-5.60,95%CI(-7.31,-3.88),P<0.0001)]、IL-4[SMD=-2.96,95%CI(-4.69,-1.23),P=0.0008]、IL-6[SMD=-3.65,95%CI(-5.01,-2.29),P<0.0001]、IFN-γ[SMD=-3.73,95%CI(-5.43,-2.03),P<0.0001]、TNF-α[SMD=-2.19,95%CI(-3.71,0.66),P=0.007]含量,提高血清TGF-β含量[SMD=4.43,95%CI(1.84,7.01),P=0.0008]。结论中药可调控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改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症状。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小儿外感热病,耗气伤阴,娇脏受损,卫气不固,脾失健运,致痰热瘀阻而发病。核心病机为痰瘀阻肺、气阴两虚,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其标,益气养阴、培土生金治其本,并配合体位引流,内外同治,以期收到尽快激素减量,促进肺叶复张,改善患儿肺发育受损的效果。" |
癫痫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张景岳的动静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通督镇静针法治疗卒中后癫痫经验。病因上倡癫痫属动病说,病机上不离肝和痰,卒中时脑络受伤,气血瘀阻,痰浊蒙蔽心神清窍,元神失控,发为痫证。治疗取穴时以督脉为主,通督镇静,采用弱刺激手法、留针时间宜长、留针中不施手法。同时根据兼证的变化进行穴位加减。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这句话的诠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黄帝内经》原文及写作手法入手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应用,得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胆对应原篇之""始春"",可决断阳气的初升,使十一脏如环无端、运行和畅,以及通过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治疗人体十一脏被肝克伐而气机不畅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4种医书,其中《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对性的理论、治疗调护以及房中养生保健等作了深入而全面的论述。这些性医学著作的房中理论主要包括天人相应、阴阳相济,七损八益、开阖有度,神形相安、身心同调,食养生精、药食合用。对现代男科疾病如少弱精子症、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及病后调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相关原理为启示,从互补性原理、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量子涨落、量子纠缠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中医、西医在哲学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具体疾病诊断、疾病预后、中药功效、防治疾病理念及药物配伍方面的必要性,以期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正文]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以""生殖障碍性疾病及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研究""为主题,拟定于2018年11月在湖北省举行,届时将举办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高级论坛,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妇科专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并设""福人杯""金刚藤胶囊有奖征文活动,评选优秀学术论文。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1.名老中医对妇科炎症及生殖障碍性疾病的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2.妇科炎症及生殖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诊治优势及其特色疗法;3.新技术、新疗法在诊治妇科炎症及生殖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4.医家"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
[正文]1985、1987、1988、1989、1990、1992、1993、1994、1995、1996、1998、199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4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以上免费邮寄,如需挂号每件另加3元。 |
"[正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1673-6613,CN11-5511/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志性文化(徽标)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奖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5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影响因子" |
"[正文]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0255-2922,CN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 |
基于古代文献及现代医学对“膜”的认识及膜系理论的发展,提出人体膜结构是完整连贯的,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包括内膜系和外膜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津血、协调脏腑、联络筋骨、沟通表里的作用。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整理,从膜的形态及分布、膜系的分类与功能、膜系的生理特性及病理特点、膜系疾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方面对中医膜系理论进行系统探析,以期从整体观的角度丰富中医藏象理论,并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
体质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四个基本原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分别从四个基本原理的角度,综述近年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及其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体质干预,促进实现覆盖全生命过程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人群体质的生理状况与其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在进行体质调理时不仅要对偏颇体质人群的生理状况进行干预,也要注重偏颇体质人群的心理调摄;地理环境、饮食构成、生活习惯等均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进行体质干预时要重点改善其行为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睡眠等各方面进行调理,促使其体质趋于平和;先天遗传因素对体质产生的影响相对稳定也相对难以改变,但是通过诸如鼓励母乳喂养、鼓励适龄生育等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
认为“气至”之气分广义与狭义,针刺作为治疗手段时,气至多为谷气至,“气至而有效”之气即为谷气。气至是“得气”的前提,得气是针刺后谷气或正气至病所并与邪气斗争的状态,正邪相争的预后则需要脉象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而“针感”则是气至、得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为显性针感与隐形针感。 |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胃心同病的经验。胃心同病,有虚有实,证分胃心气痛、胃心虚痛、胃心饮痛及胃心瘀痛四型。胃心气痛者,常与情志相关;胃心虚痛者,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胃心饮痛者,多有湿邪作祟;胃心瘀痛者,常由久病入络、经血不行而发。生理上,胃、心二者在经脉络属、气血运化等方面密切关系;病理上二者又能生痰致瘀。治疗上以和法贯穿始终,疏、补、消三法分证治之。 |
刘启泉认为感染后咳嗽多由外感六淫引起,尤以风邪为主。病位在肺,病机为气(肺失宣降)、热(郁热蕴肺)、虚(气阴亏虚)、瘀(瘀阻肺络)四端。临证分为初期、中期和迁延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根据分期不同,灵活采用宣肺祛邪、清解郁热、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方法,同时注意顾护脾胃。 |
心脏康复推崇全程管理、综合干预等理念,已成为冠心病相关指南的Ⅰa类推荐而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与研究。中医药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临床症状,并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冠心病病理环节,促进康复;而诸如太极、八段锦等非药物疗法也可改善临床症状,调护心理状态,辅助康复。应重视发挥中医药康复理论及方法,使其成为心脏康复的新动力。 |
“肺朝百脉”理论是对肺与血、脉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其中包含“肺助心行血”“肺主治节”等多重内涵。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肺与心血管关系密切,临床多种肺疾病可以诱发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组织损伤可以通过系统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功能障碍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连接,提示肺损伤可以诱导中医血、脉功能异常,即“肺伤”容易导致“心伤”,从侧面佐证了中医“肺朝百脉”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丰富和完善中医藏象理论及指导缺血性心脏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胰岛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中医学认为,血糖为饮食所化之精微,脾气散精功能失常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输布五脏六腑,聚而为害,阻于脉络,并及于上下,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补脾虚、通脾络可促进脾气散精功能,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从而减少血糖波动。 |
目前小儿推拿临床研究中存在研究目的不明确、缺乏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的问题,使其在国内及国际范围的发展及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评价小儿推拿治疗的特异性和整体性效应是小儿推拿临床研究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基于小儿推拿的自身特点及其临床研究的特殊性,结合其临床研究可能的难点,从试验设计类型、盲法、对照组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小儿推拿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思路。 |
目的观察肾衰Ⅱ号方联合西药对原发性慢性肾脏病(CKD)3、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原发性CKD3、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型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肾衰Ⅱ号方,对照组加用尿毒清颗粒,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红蛋白(Hb),肾脏超声造影检测右肾髓质、皮质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PT)、峰值强度(PI),上升支斜率(A)、曲线下面积(AUC),观察中医临床症状,治疗后评价中医症状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2%,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组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口中黏腻、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腰痛、面色晦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2、4、6个月SCr、BUN、UA、24hUPro均明显下降,2、4、6个月GFR及治疗4、6个月Hb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6个月SCr、24hUPro均明显下降,治疗4、6个月GFR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6个月BUN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皮质和髓质肾血流灌注定量参数AT、PT、A、AUC降低,PI升高(P<0.01),对照组髓质PT、AUC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皮质AT、PT、A,髓质AT、PT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肾衰Ⅱ号方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CKD3、4期脾肾气虚、湿浊瘀阻型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中医症状,减轻24小时蛋白尿定量,改善贫血,增加肾血流量。 |
目的探讨不同舌象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分布的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80例,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宏观判断其舌象类型,采集舌苔脱落细胞制作标本,镜下检测不同舌象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比较不同舌质、舌苔颜色、舌苔厚度患者及对照组MI、MV。结果不同舌质患者及对照组各层舌苔脱落细胞MI、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苔患者表层舌苔脱落细胞MI、MV高于对照组、白苔患者,中层舌苔脱落细胞MI低于对照组、白苔患者(P<0.01)。厚苔患者表层舌苔脱落细胞MI、MV高于对照组、薄苔患者,且对照组高于薄苔患者(P<0.05或P<0.01);厚苔患者中层舌苔脱落细胞MI低于薄苔患者(P<0.05)。结论舌苔脱落细胞MI、MV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苔质有关,黄苔、厚苔的表层脱落细胞MI、MV最高,中层最低,可用来判定舌象。 |
目的探讨肝气郁结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磁共振波谱(MRS)特征及用逍遥丸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肝气郁结型MCI患者10例设为治疗组,另外按照同性别、同年龄段、同文化程度匹配体检健康受试者10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逍遥丸每次8粒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用12周,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组于干预前后及对照组入组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分,用GE3.0T超导型MR成像系统检测左右海马及左右后扣带回皮质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肌醇(mI)曲线下面积,并分别计算其与肌酸(Cr)的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MoCA量表中命名、抽象、定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海马区NAA/C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量表中命名、定向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右扣带回区的Ch/C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海马区NAA/Cr下降可作为肝气郁结型MCI患者的神经损伤标记特征,降低海马环路中后扣带回区域胆碱化合物水平可能是逍遥丸纠正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机制之一。 |
目的探讨溃结平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按照是否愿意接受中药治疗按1∶1比例匹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溃结平方,每日1剂。治疗前后进行结肠黏膜病变Baron内镜评分、主要症状评分(包括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检测炎症及免疫学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治疗后判断结肠黏膜病变疗效及主要症状疗效,观察试验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主要症状总分及血清CRP、IgG、补体C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主要症状总分及血清CRP、IgG、补体C3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结肠黏膜病变疗效总有效率、主要症状疗效均为96.0%,对照组分别为76.0%、80.0%,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1.0%(P<0.01)。结论溃结平方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药,且安全性好。 |
目的探讨银屑1号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银屑1号组、雷公藤组、空白组,每组8只。银屑1号组大鼠给予银屑1号煎煮浓缩液196g/(kg·d)灌胃,雷公藤组给予雷公藤多甙片混悬液6mg/(kg·d)灌胃,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2次,每次5ml,连续5天,制备含药血清。体外培养HaCaT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HaCaT细胞建立银屑病细胞模型。实验设置空白组、雷公藤组、抑制剂组、银屑1号组、抑制剂+银屑1号组。空白组、雷公藤组、银屑1号组分别加入基础培养基3.8ml与相应含药血清,抑制剂组、抑制剂+银屑1号组分别加入空白含药血清和银屑1号含药血清,同时均加入Trappin-2(0.3μg/ml)培养基3.8ml。体外培养48h,检测HaCaT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Trappin-2含量及NE、Trappin-2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雷公藤组、抑制剂组、银屑1号组、抑制剂+银屑1号组NE、Trapppin-2含量及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雷公藤组比较,抑制剂组、银屑1号组、抑制剂+银屑1号组NE、Trapppin-2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银屑1号组、抑制剂+银屑1号组NE、Trapppin-2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银屑1号组NE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抑制剂+银屑1号组Trapppin-2mRNA表达降低(P<0.05)。与银屑1号组比较,抑制剂+银屑1号组NE、Trapppin-2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银屑1号可降低HaCaT细胞中NE、Trappin-2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进行电针刺激14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安静环境隔离,不予任何处置。干预结束后进行胃电节律的测定,免疫荧光法测定大鼠胃窦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CCs)表达。结果空白组ICCs表达为(20.19±1.12)%,模型组为(5.32±0.97)%,电针组为(26.87±2.2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电慢波主频率与主功率明显减小,ICCs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胃电慢波主频率与主功率明显增加,且ICCs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结论电针能够显著地增加胃电慢波节律和胃窦组织中ICCs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胃肠运动,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这可能是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
通过论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因湿致咳的理论来源、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提出湿邪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是致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基础。基于对祛湿方药功用的探析,总结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应根据湿邪在肺、在脾、在肾和因湿致瘀的不同,分别施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补肾固本、健脾祛湿,化痰健脾、活血化瘀等不同治法。 |
总结运用扶阳理论治疗阳虚感冒的治法方药。认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寒邪气,邪犯肺卫,卫表失和是阳虚感冒的基本病机,且阳虚之人感邪多从寒化,故疾病常缠绵难愈。治疗上应标本兼治、分期论治。感受病邪的早期以宣通为法,解表达邪,使阳气的出路畅通,并驱邪于外;中后期以扶阳益气、健运脾土为法,扶助坎中的阳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和”的状态。 |
概述中药灌肠在肿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包括恶性肠梗阻、术后胃瘫综合征、放射性肠炎、便秘、癌性发热、慢性肾功能衰竭;总结其在肿瘤相关疾病应用中的优势,包括灌肠自身的优势、中药药效的优势、临床辨证用药的优势及广泛的适宜人群。分析中药灌肠在治疗肿瘤相关疾病中存在的问题,即灌肠疗效易受到各种因素如灌肠管、插入深度、保留时间等的影响,而目前尚缺乏对以上因素的统一标准;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疗效衡量标准,结论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中药应用选择上未经系统规范,可能影响灌肠优势的发挥。 |
通过对《伤寒论》中6种特殊溶媒(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汤、清酒、苦酒)的例证研究,认为中药煎煮过程中受溶媒因素影响会产生药效差异。阐述特殊溶媒对药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同时建议在治疗同类疾病中推广使用特殊溶媒,并提出通过合作开发传统药用溶媒。 |
宗筋得起,是发于心,动于肝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籍命门之火鼓动蒸腾,使气血充盈于宗筋的综合作用。阳痿亦由五脏气化而病,五脏之化不能达于宗筋,宗筋失养是阳痿的基本病机。在肝则责之肝气虚而不升,肝之阴血亏虚和肝经不舒;在心则责之心中阴阳血气不足;在脾则责之脾中阳气虚而不运,或其阳气为湿浊困阻;在肺则责之宗气下陷;在肾则责之精气阴阳之不足。五脏皆可致痿,以五脏为核心,据证用方,是精准把握阳痿证治之法。 |
结,本意缔也,用以结绳记事,后引申出缔结盟约、契约等含义。在古代医学中结有凝聚、不通畅之义,并以脉象名、病(证)名的形式出现在文献中。《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结的医学内涵趋于完善,并得以传承和发展。基于古今文献,系统梳理对“结”医学内涵的理论研究,发现结的古代医学内涵可概括为人体部位、病名、症状、脉象与病机,而其在现代多以结合、兼并之义见于证候名和病机中;认为“结”病机有其重要且独特的内涵,为寒热等邪气与有形之物包括血、水、痰、食、瘀相互结聚的病理过程。 |
整合医学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变革,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认识论和方法学,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开放的包容性、宏观的整体性、整合的先进性和实践的艰巨性等属性。全面领悟整合医学的丰富内涵和属性,并付诸于医疗实践,对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推进医学教育和医疗管理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
五行公理系统是指可以公理化的五行抽象系统,在此系统中,“T(土)行”与其他四“行”不同,有四种有序偶表达式。对于“T(土)行”每一种表达式,根据五行生克定义和系统完整性规定,可以严格推导出唯一的五行系统生克关系(五角形生克模型),不仅在抽象系统层面解决了长期争议的五行系统生克关系及其唯一性问题,而且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数学关系(含主体元素的生克关系),体现出中医与数理学科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及以中医为主体和出发点的研究方法。 |
邹燕勤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肾虚为本,风、湿、热、瘀为标。治疗上从治风、治血、治湿入手,清热之法贯穿其中,以泄其标实,补肺健脾益肾以培本固元。重视清利咽喉,以清疏水之上源,使肺之宣肃功能恢复,水道通调,湿热得除,则下焦得以通利,以奏清上达下、清源洁流之功。 |
丁元庆认为痤疮属于阳证而好发于三阳经循行之处,三阳气机郁闭,郁而化热化火,火热内结是痤疮发病的病机关键,热结、瘀阻、滞毒于三阳经脉,外蒸而结于肌肤是痤疮的病理基础。临证从三阳论治,针对郁热、火热、湿热、毒热病机,太阳痤疮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翘荷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化裁;阳明痤疮用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三物白散或小陷胸汤、清胃散合升麻鳖甲汤化裁;少阳痤疮用柴胡陷胸汤、柴胡桂枝汤、桂枝茯苓丸合三物白散化裁。 |
目的简化41条目中医体质量表,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使其更适用于干预效果评价。方法结合专家意见,采用变异度法、条-总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临界比率法筛选条目,形成简短版量表。再纳入受试者进行体质干预,以评价简化后量表的反应度、信度和效度。结果简化后的中医体质量表包含30个条目。该量表的标准反应均数(SRM)和效应量(ES)绝对值范围为0.21~0.58和0.15~0.40,与41条目中医体质量表相近;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1~0.75,内部一致性较好;提取的8个因子显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受试者。结论中医体质量表简化为30条目,性能评价良好,利于体质干预效果的评价及填写效率的提高。 |
支气管扩张症是难治的结构性肺病,细菌定植、黏液高分泌状态、气流受限导致支扩反复急性加重、频繁住院等临床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对支气管扩张症病因的认识,尤其一些特殊病因导致的支气管扩张症,针对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可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中医强调补脾清肺,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入手,控制细菌定植;发挥中医化痰优势,改善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针对伴有气流受限的患者治以宣肺降气,纳气平喘。 |
目的探讨黄煌使用八味解郁汤的方证规律及临床经验。方法收集黄煌使用八味解郁汤的医案,对其主治疾病、症状、舌脉、药物常用剂量、加味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235则。主治疾病有胃炎,失眠,湿疹等皮肤病,月经不调等妇科病。主症有眠差,怕冷,手足冰凉,心烦,焦虑,抑郁,咽喉、五官、肢体不适感,胃脘不适,腹泻,大便不调,月经不调及经行不适等。舌红或暗红或舌尖红,苔厚腻,脉弦滑。腹诊示腹肌紧张。常用剂量: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5g,姜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叶10g,苏梗15g。常见的加味药为干姜、荆芥、防风、栀子、连翘、大枣、川芎、黄芩。结论黄煌八味解郁汤多用于21~50岁的女性,体型正常或偏瘦,面色肤色黄暗,唇色正常或偏红,过敏体质,容易起皮疹、痤疮,四末怕冷,常患焦虑抑郁、胃肠功能紊乱及全身莫名不适者。 |
目的探讨应用清肺养阴活血方联合泼尼松龙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泼尼松龙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肺养阴活血方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较对照组(76.5%)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GSH-Px、SOD浓度均显著增加,MDA水平均显著减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外周血CD3~+、NK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上升更显著(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7.8%,对照组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养阴活血方联合泼尼松龙能提高放射性肺炎患者临床疗效,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安全可靠。 |
目的评价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35例。各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疼痛和康复管理、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中药组再给予口服加味血府逐瘀汤水煎剂;西药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晚1次;中西医结合组口服中药和利伐沙班。各组均连续服用14天。于术前和术后3、7、14天观察DVT的发生情况、血浆D-二聚体、VAS疼痛评分、运动范围(ROM)、中医证候积分,并观察术后伤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术后3、7、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天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患者术后3、7、14天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术后14天中西医结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14天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及西医组(P<0.05)。各组术后14天ROM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14天中西医结合组伤口渗出率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肿胀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利伐沙班预防DVT临床疗效确切,且有助于伤口愈合。 |
目的观察归术益坤方治疗脾肾不足、湿浊结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脾肾不足、湿浊结聚证PCOS患者口服归术益坤方加减,每日1剂,连服6个月,或服至确认妊娠,经期停药5天。有妊娠要求及随访条件者,继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主要症状评分,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性激素水平[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成素(FSH)、催乳素(PRL)]和B超检查子宫、卵巢大小变化,治疗后统计妊娠率。结果治疗后39例计划妊娠患者中12个月内妊娠达12例。62例患者BMI及月经后错、月经量少、腰骶酸痛、头晕、神疲乏力、自汗、脘腹痞满等主要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主要症状评分总分亦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T、LH及FSH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子宫大小无明显变化(P>0.05),左、右卵巢的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归术益坤方治疗脾肾不足、湿浊结聚证PCOS能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症状,提高妊娠率,疗效肯定。 |
目的探讨大建中汤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和大建中汤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从造模结束后第2天开始大建中汤组给予大建中汤0.22g/(kg·d)灌胃,对乙酰氨基酚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溶液0.002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7ml/(kg·d),各组均灌胃14天。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实验结束后在20、40、60、80mmHg4个扩张压力下进行大鼠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同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以及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mRNA表达,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病理学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AWR评分在各个扩张压力下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的病理损伤较明显,血清IL-6、TNF-α含量及结肠黏膜IRAK-4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组、大建中汤组大鼠体重升高,AWR评分在各个扩张压力下均降低(P<0.05),结肠黏膜病理形态改善,血清IL-6、TNF-α含量及结肠黏膜IRAK-4mRNA表达下降(P<0.01)。结论大建中汤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和结肠黏膜IRAK-4mRNA表达有关。 |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美多芭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0.2ml,美多芭组灌服美多芭混悬液50mg/kg,每天1次。电针组给予“肾脑相济”电针疗法,针刺“肾俞”“百会”“太溪”穴,每日1次,每次20min,每日取左侧或右侧交替针刺治疗。各组均干预4周。观察小鼠的行为状态,小鼠中脑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接头分子(Iba-1)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行为状态较空白组明显变差,美多芭组与电针组小鼠行为状态较模型组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GFAP和Iba-1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美多芭组小鼠TH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GFAP和Iba-1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美多芭组与电针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脑相济”电针疗法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加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
目的探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道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杆菌组、高复组、中复组、低复组和头孢组。杆菌组为含108cfu/ml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的菌种混悬液;高复组、中复组、低复组在同杆菌组的菌种混悬液中分别加入制备好的大黄牡丹皮汤冻干粉4、1、0.25g,浓度依次为40、10、2.5mg/ml;头孢组在同杆菌组的菌种混悬液中加入头孢曲松钠药粉1g,浓度为10mg/ml;放入恒温为37℃、5%CO2微生物培养箱中培养24h。各组在0、2、4、6、8、10、12、14、16、18、20、22、24h测量菌种浓度,在0、2、6、10、14、18、22h测量培养基中L乳酸和D乳酸浓度。结果各组内各时间点菌种浓度、L乳酸和D乳酸浓度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杆菌组和低复组同时间比较,其余各组在各时间点菌种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孢组同时间比较,高复组、中复组、低复组在各时间点菌种浓度均升高(P<0.05)。与高复组同时间比较,其余各组在各时间点L乳酸和D乳酸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孢组比较,其余各组在各时间点L乳酸和D乳酸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牡丹皮汤可以提高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整体的繁殖水平,显著提高代谢产物L乳酸、D乳酸的分泌量,尤其以高浓度为佳。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点。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心肌梗死组10只、气虚血瘀组10只、气滞血瘀组10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饥饿、疲劳、寒湿刺激建立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模型,采用昼夜失调、闪烁光刺激和夹尾刺激联合冰水处理建立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心肌组织病理染色等情况;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气虚血瘀组大鼠倦怠嗜睡,活动量少;气滞血瘀证组大鼠活动量增多,精神亢奋,极易激惹。心肌组织NBT染色显示心肌梗死组、气虚血瘀组和气滞血瘀组大鼠均可见灰白色梗死区域。心肌梗死组、气虚血瘀组及气滞血瘀组在60s、180s、300s及最大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正常组(P<0.01),心肌梗死组、气虚血瘀组及气滞血瘀组各时点的血小板聚集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气虚血瘀组及气滞血瘀组GMP-140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且气虚血瘀组及气滞血瘀组GMP-140水平均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气虚血瘀组CGRP水平低于其他各组(P<0.05);气滞血瘀组NE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心肌梗死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生物学标记物表达存在差异性,气虚血瘀证血浆GMP-140、血小板聚焦率升高,CGRP降低;气滞血瘀组血浆GMP-140、血小板聚焦率及NE升高。 |
中医体质学作为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其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病相关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以加深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见于阳虚体质、气郁体质及特禀体质,以纠正体质偏颇的方式可有效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根据辅助生殖技术不同的促排卵方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三步三期法”,三步即术前调理,术中配合,术后固冲安胎;三期即降调期滋阴补肾、清心降火,超排卵期滋补肝肾、柔肝疏肝,移植前期补肾健脾、养血活血。“三步三期法”的合理运用可使冲任调和,胞宫气血充盈,提高胚胎移植妊娠率。 |
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气化思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病的治疗中广泛运用并深化了开阖枢理论,使之能结合具体疾病展现出来,为胸痹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经文中方证的分析,总结张仲景在胸痹病中对太阳开和阳明阖、太阳开和太阴开、少阴枢和太阴开这三组开阖枢关系的精湛运用。 |
[正文]《中医杂志》(ISSN1001-1668,CN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 |
[正文]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以“生殖障碍性疾病及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研究”为主题,拟定于2018年11月9—11日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届时将举办妇科炎性病变中医诊疗高级论坛,并设“福人杯”金刚藤胶囊有奖征文活动,评选优秀学术论文。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妇科专家进行专题学术讲座。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正文]本次会议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和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会议定于2018年11月11—12日(10日报到)在北京召开。特邀请各级中医药特色医疗名医、民间名中医、乡村名中医投稿并报名参加本次会议。一、会议内容:1.邀请相关领导讲解《中医药法》主要亮点和介绍国家扶持民间中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方面的政策;20总结聚医杰2018年的各项工作及评选表彰2018年度聚医杰“百佳名医”、优秀学术论文、优秀学术成果等;30邀请国医大 |
[正文]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两刊实为针灸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 |
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创新是中医药学永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次原创性的理论构建,此后临床医学的独立和分化,历代医家发扬《黄帝内经》之理、光大张仲景之法,特别是金元医学流派的出现和明清温病学说的创立,不断强化中医药学的创新活力。而其创新发展的前提,是对各个时代相关学科发展成果的吸收借鉴。近百余年来,中医药学创新乏力,表现为理论研究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方向,技术水平滞后于时代。四诊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对接可能是率先创新的一个可行领域,进而围绕与“藏元素”“象元素”所关联的阴阳、气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开展系统性研究,或可能为藏象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
《黄帝内经》载有“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适其至所”以及“衰其大半而止”等体现针刺、药食量效关系的诸多内容。《黄帝内经》中针刺量效关系主要体现在针刺深度、留针时间、手法和刺激量、得气与否、针刺的次数等与效应的关系。虽然《黄帝内经》的十三方中半数存在药物用量的说明,但是《黄帝内经》药食量效关系主要体现在药食气味适量与否和中病即止等方面。针对针刺量效、药食量效及艾灸量效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量效关系。 |
“关格”一词可代表病名、脉象、症状、危候、病机、证型及预后。以中医文献分类法探讨“关格”在不同分类典籍传承下的不同涵义:医经类主要阐释为病名、病理状态及危候的脉象;本草类为小便不利或大小便不通的症状;伤寒类以吐逆、小便不利或吐逆、食不得入为主证;方书类则见以二便不通及五脏劳为关格之病。此外,藉由单一名词在中医典籍分类的比对方式研究,相较于散在的典籍搜寻研究方式,对于书籍的年代、作者考证,中医理论的承继开新均有所助益,亦是新时代文献研究的生长点所在。 |
张伯礼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临床辨治当分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控制后缓解期三个主要临床阶段,缓则注重调理,扶正为本;急则祛邪为先,力挽将倾;缓解期扶正祛邪,注重损复;全程病证结合,紧握病机,辨证施治,以通为期,调和气血,贯穿始终。以补求通时应注意补益宜清补、通补,而不应呆补、腻补;以通求补时,活血化瘀应与益气温阳、补血养阴等治法同用。 |
脱屑性唇炎病位在唇,与脾胃密切相关,可兼及心肝肾,基本病机为胃强脾弱致积热火毒上攻口唇,治当健脾消积、清热解毒、养血润唇。内治须辨虚实,积热胃火偏实,予枳术消积丸化裁消积导滞、清胃泻火;脾虚血燥偏虚,予十全十美汤加减益气健脾,养血润燥;虚实并重者,予消积养阴汤加减健脾消积,清热养阴。 |
梳理《黄帝内经》以降的古代文献,总结中风及其分类分型的临床诊断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风临床诊断框架的构想:中风分类为真中风(有偏瘫型脑卒中)和类中风(无偏瘫型脑卒中),真中风分型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和中脏腑(有意识障碍),类中风分型为风痱(四肢无力)、风癔(失认失语)、风痹(肢体麻木或疼痛)、风眩(晕动失衡)、风呆(反应迟钝)、风痫(痫样发作)。重建中风的临床诊断框架对促进中风学术发展和精准化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